鉴赏诗歌的形象是高考考试考试大纲中明确规定的一个考试知识点,也是历年高考考试诗歌鉴赏题的一个常考试知识点。剖析诗歌的形象对于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评价作者的看法态度及思想情感都有着极其要紧的意义。 诗歌中的形象具体来讲可分为三类:人物形象、景象和物象。大家结合一些具备代表性的诗歌来详细论述这三类形象的特征及答卷方法。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一般是抒情主人公自我的形象。因此,在鉴赏这种形象时要做到知人论世,关注诗人的背景。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写这首诗时,当时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状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遭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幽州台,慷慨悲吟,写下了这首诗歌。知道了诗歌的写作背景,便不难剖析诗歌中所塑造的诗人自我形象:本诗在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中,塑造了一位忧国忧民、胸怀大志、孤独的怀才不遇的封建士医生的形象。 除此之外,对于鉴赏人物形象题的答卷步骤,有以下三步:(1)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来概括诗歌塑造了什么形象。诗歌中容易见到的人物形象有: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捐躯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等。考生在平常复习时,应付这类形象做些积累。(2)结合诗句中有关的语句具体剖析这一形象的特点,概括时应忠于原文,不可臆造。(3)结合诗人的生活历程或诗歌的创作背景剖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对诗歌表情达意所起到有哪些用途。以《寻陆鸿渐不遇》为例: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天斜。 剖析陆鸿渐这一形象,可根据上述的三个步骤来做答: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步骤一)。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步骤二)。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步骤三)。 诗歌的景象主要体目前诗歌的意象或意境上,解答诗歌景象时,主要侧重于对意象、意境的解答。意象是指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在诗人看来,他所看到的自然景物,都附有诗人的情感在内,这正是所谓的所有景语皆情语。大家在解答诗歌意象类的题目时,要紧的是要积累一些容易见到的意象,如月、鸿雁、子规、兰、竹、浮云、梧桐、夕阳等。更为要紧的是,还要明确同一意象在不同诗歌中的不认可义。如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2月花(杜牧《山行》)中的枫叶则给人无限喜悦,激昂奋进之感。而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李煜《长相思》)中的枫叶则带给人相思的愁苦。 诗歌中的意境是指情与景的有机契合,或者说是指具备相同特质的意象的组合。对意境类的解答,也有三个步骤:(1)描绘诗中展示的图景画面。描述时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我们的语言再现画面。同时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我们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用双音节字词,如此会使语句优美,富有步伐感。(2)概括景物所打造的环境特征。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比如孤寂冷清、安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征和情调。(3)剖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剖析时切忌空洞,要答具体。譬如仅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可以的,应答出为何而感伤。以杜甫的《绝句二首(其一)》为例: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剖析该诗所描绘的景物时,可根据以上三个步骤:此诗描绘了一派漂亮的初春景象:春季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理(步骤三)。 诗歌中的物象主要相对于咏物诗而言。它是指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解答该类诗歌时,第一要剖析物象的外在特点、环境特征和内在的品格,抓物与志的契合点。第二要联系诗人自己历程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以张渭的《早梅》为例: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答卷时第一应剖析梅的自己特点:早梅抗寒而立、迎风而发。然后结合诗歌中后两句评价性述语,从而可以概括出诗人所抒发的情感: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表达了对梅花由衷的敬仰之情。